樟树经楼
藏经楼的传说
樟树人有句俗语:刘公庙没有庙,经楼没有楼,张家山没有山。那么经楼是怎么来的呢?大概与经楼藏经楼的传说有关。
关于藏经楼的来历,有两种记载。
一是在宋乾年间,有个富商叫秦三郎,此人貌不惊人,却头脑精明,擅长经营水路货运,为当地的土财主。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乘船经赣江流域的萧江与瑞江交汇水域时,远眺西南两岸山岭,山岭突现紫气灵光。一年后他携老家一风水先生重寻故地,卜知此地果然是块风水宝地。据《清江县志》记载:秦三郎举家迁此,经营下埠,后生五子。随后,不到二十年光景,萧江一带开始繁盛。秦三郎所生的五子,聪慧超人,他们经商之余,通读经史。秦三郎为培养五子,鼓励他们远拜名师,访经问道,远至山东曲阜拜儒。并倾其家资,从各地文人墨客汇聚地和书院购得经书千卷,聘能工巧匠数十人,建“五经楼”。此后,四方玉昆金友汇聚,研究经学。后其五子登科,声名远扬,达于朝廷,皇帝封其五子为“文馆博士”,赐其地名为经楼。经楼地名既立,尔后,经楼名声传扬,秦三郎原在外地为官究学的五子在其八十寿诞之时,尊父之意将五经楼改名为藏经楼,其意在于鼓励后世子孙崇尚经典,传承文化。
二是藏经楼始于下埠聂友第九世孙——盛唐尚书令聂道茂。据清乾隆《清江县志》载:道茂自聂友祖汉颖川太守良士隐居新淦玉笥山十一传至友卒。友卒葬清江。道茂官唐尚书令,距友墓五里许,创五经楼,分授诸子。今其地名尚称经楼。五经楼又叫藏经楼,诸子通鉴精史,并在此传经办学,四方昆朋骚客汇聚,名声远闻,经楼文风自此殊盛,人才辈出。
传说朱元璋当皇帝后,多次微服出巡南方。有一次,他来到赣江一个渡口等船渡江,一群在藏经楼研经求学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举子也在此候船。因为这里的风景十分美丽,秋水共长天一色,落霞与群峰相映,滚滚江水东流,苍茫的南岭似龙盘虎踞,其中偌大的一个采石矶屹立于江岸,朱元璋信口赞道:“采石矶兮一秤砣。”一个年轻举子凝视着眼前的景色,听了此话兴奋不已,随即吟上:“采石矶兮一秤砣,长虹作杆又如何?天边弯月是钩挂,称我江山有几多。”朱元璋听后连声赞道并询问:“幸哉!哪方学子?大气磅礴,胸有江山。”学子们不约而同应声回道:“过了赣江口,就是藏经楼。”因此,经楼的藏经楼名声就传到了朝廷。
在清朝繁盛年间,国泰*通,百废俱兴,为扩大经楼建设规模,繁荣经楼经典文化,清康熙年间在外发迹,号称“家财十万”的富商严十万,带领十多位在外经营药材和木材的同乡富商拜祖返乡,利用他们雄厚的资金,修整街道,重修藏经楼,并设书院,四方寻访经典百卷,又以藏经楼为中心,设建危村、严村、简村、郭村。一时经楼人气、文气蔚然高涨,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,就连一些足不出户的年轻女子也饱读诗书,才气远扬。
据传明代贤臣解缙随皇帝南游沿萧江泛舟至此,皇帝留有“经楼好似金銮殿”之赞语。足见当时五经楼之宏伟,气势之磅礴,但其建造形貌,规模大小,用途如何,现已无法考究,后不知何年、何月、何原因被毁。
(详见之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