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是指农历每年的最后一天,即次年大年初一的前一天,有“一夜连双岁,五更分两年”之说,过去习惯上称除夕为“过年”,与现在的正月初一为“春节”不同。
因为除夕在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,故又称年三十。除夕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家家户户提前几天开始忙忙碌碌清扫庭舍,准备食物。除夕这天要迎祖宗回家过年,并以年糕、三牲奉祀。
除夕晚上叫做“除夕夜”,人们往往通宵不眠,称为“守岁”。除夕这一天,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,而且要贴门神、贴春联、贴年画、挂灯笼。
年夜饭
年夜饭又称团年饭,是农历除夕(每年最后一天)的一餐。除夕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,人们除旧迎新,吃团圆饭。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,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,年轻一辈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,这种互敬互爱使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。
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。传统的座次是“尚左尊东”、“面朝大门为尊”。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,末席为最低者。如果是请客,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,主人则居末席。首席未落座,其他人都不能落座;首席未动筷子,大家都不能动筷子。吃一顿团圆饭,寓意着团团圆圆,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团结奋进、开开心心。
因为正值冬天,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,因此又称围炉。北方人的年夜饭主要有水饺、鱼、年糕、长年菜等。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,有富贵之意;鱼这道菜不能吃完,因为在汉语中“鱼”和“余”同音,有“年年有余”的吉祥之意;年糕则有“年年高升”之意;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。华南地区则多有鸡、烧肉、发菜、蚝豉等,因为“发菜蚝豉”与“发财好市”谐音。江南地区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,丰盛汤锅。
贴春联
春联也叫门对、春贴、对联、对子、桃符等。它以工整、对偶、简洁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,抒发美好愿望,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。每逢春节,无论城市还是农村,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这一习俗起于宋代,在明代开始盛行,到了清代,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了很大的提高,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《槛联丛话》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。
春联的种类比较多,依其使用场所,可以分为门心、框对、横披、春条、斗方等。“门心”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;“框对”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;“横披”贴于门媚的横木上;“春条”根据不同的内容,贴于相应的地方;“斗斤”也叫“门叶”,为正方菱形,多贴在家具、影壁等处。
贴窗花
在汉族民间,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纸——窗花。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,而且集装饰性、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。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汉族民间艺术,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,因为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,所以又称为“窗花”。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、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,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。
贴福字
在贴春联的同时,一些人家要在屋门、墙壁、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“福”字。春节贴“福”字,是我国汉族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。“福”字指福气、福运,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未来的祝愿。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,有的人干脆将“福”字倒过来贴,表示“幸福已到”“福气已到”。汉族民间还有将“福”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,图案有寿星、寿桃、鲤鱼跳龙门、五谷丰登、龙凤呈祥等。
贴年画
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,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。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,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,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。
放鞭炮
汉族民间有“开门爆竹”一说。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,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,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。爆竹是中国特产,亦称“爆仗”、“炮仗”、“鞭炮”。其起源很早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。放爆竹可以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,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,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。
挂灯笼
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。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汉时期,每年的除夕前后,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,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。
除夕之夜守岁,门口挂着红灯笼,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,点着蜡烛或油灯,一家人围桌而谈。
压岁钱
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,有的家庭是吃完年夜饭后,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,等大家都吃完了,由长辈发给晚辈,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进步,好好做人。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,放在他们的枕头下,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,高呼爷爷奶奶、爸爸妈妈新年快乐,列队跪拜,然后伸手要红包。甚至追讨到爷爷奶奶的卧室,一齐跑到床沿,大嚷特嚷:“压岁钱,压岁钱!”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,故作小气,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,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,大家抢掠一空,才呼啸而散。老人家逢此情景乐不可支,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。过年给压岁钱,体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,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。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