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俊凯、王康、王子华(从左至右)
相遇·默契
时光巧妙的安排,让来自青岛、德州、西安的三个北方男孩相聚在海大,让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王俊凯、王康、王子华相遇在鱼山6号楼。
虽然被分配在不同班级,但是由于他们总是及时互通消息,反倒可以从中获得最新的通知。同时,三人时常互相交流班级管理方面的想法。
“刚开始,我们也会分歧。多发现对方的优点,积极地互相认同。当然,最重要的就是交流沟通。没事出去吃个饭、谈谈心,关系就更上一层楼。”
三个人的严于律己,往往相互影响。作息上,他们称之为“集体作息”——24点睡7点起。清晨,闹铃清脆,身边人窸窣的穿衣声总能战胜睡懒觉的念头;夜里,均匀的呼吸声使他们安然入梦。另外,在大学的男生寝室中,游戏仿佛是男孩们的热门话题,而他们三个人在娱乐上达成默契:不耽于游戏世界,而要拥抱大千世界。
王康、王子华、王俊凯(第一排左至右)
相识·扩展不同于大一的基础课生活与社团生活,大二,除了基础课和社团工作,他们都开始接触专业课、各类比赛、SRDP、社会实践等。面对更高层次的专业课知识,他们在学习上相互监督,新教学楼上课教室第一排、图书馆外文图书阅览区常现三人身影。
王子华、王俊凯、王康(从左至右)
“因为喜欢,所以热爱;因为热爱,所以坚持。”社团生活与学习生活相辅相成,而非相互冲突。兼顾工作与学习,方能全面发展。王子华留任学生会秘书处副部长;王康留任爱心社副部长,王俊凯留任学生会。担任两年班长的王康说道:“大一时候,可能觉得自己做一个班长似乎就很厉害.....然而当再次任班长时,却思量着如何尽职尽责地服务同学。”
他们,从事科研,脚踏实地:三人纷纷进入了实验室,选择各自感兴趣方向,第一次开始近距离接触科研。白天在教室,晚上在实验室。一年的实践,曾经是实验小白的他们,最后都将一个校级项目跃迁到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。
他们,创新突破,创意无限:王子华、王康所在团队在继承中华传统的腊味香肠饮食文化的同时,运用先进的工艺和营养理念研发出一款肥润甘香、骨脆肉嫩的鲟鱼风味腊肠,并斩获“温氏杯”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;王俊凯和他的团队采用“生物法高效制备壳聚糖”解决当下化学法制备壳聚糖污染严重,并获得海大“净业杯”创新创业比赛特等奖。
王子华(左二)王康(右一)
他们,热心实践,积极奉献:暑期三下乡是丰富人生经历、提升自身素质的良好机会,而三年里,宿舍总共有6次三下乡。
相伴·追逐时光飞逝,转眼到了大三。如果说大一是尝试,大二是求索,那么大三则是抉择。
“在就业与读研这个两个大方向上,我们觉得本科四年所学的基础知识尚未应用于实践,读研可让学到的理论知识更好地转化成成果,所以我们都想着继续学习。趁现在还年轻,再学习三年也是对自己进一步的锻炼。”确立读研方向后,他们从成绩提高开始朝目标迈进。
舍长王俊凯当属逆袭典范。从大一大二学习成绩平平甚至挂科到获得国家奖学金、推免成功接踵而来,源自其坚定的信念指引。步入大三的他,作为主席团一员,他相信榜样的力量,想用实际行动,告诉各个部长干事们,真正强者是万能的。
大三一年,见证了王俊凯在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完美平衡。何时何地做何事,效率至上。他更加珍惜和舍友一起坐前排的课堂时光与课后图书馆高效自习。赶在图书馆开馆时开启一天学习,在闭馆之后相约操场跑道。
然而,作为保研边缘人,他和舍友王子华依旧无法确信自己是否顺利走向保研之路。大三下时,两个人从三月份开始约定一同备战考研。
在年暑假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王子华参加江南大学夏令营。9月份时,凭借着竞赛保研的险胜优势,他获得竞赛推免资格,后成功保研到江南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。
而王俊凯,因为大二时六级未过难获得保研资格。于是他申请提前返校,潜心备考,如愿通过学校小六级考试,加之大三一年成绩的飙升,他成功保研至本校。
而三者中成绩最优的王康,在明确自己保研之路后,则是忙碌于投递简历:江南大学、上海科技大学、复旦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国科学院等多所大学。一路走来,充满坎坷:他曾被复旦、浙大、上交拒绝,未能获取夏令营面试资格。
在9月份预推免阶段,他再一次投递上海交通大学,“同学们都开始放松了,我还在为面试做各种准备。不过舍友一直在热情打气,还帮助我选导师。”申请全过程,他总是第一个与导师主动联系,始终保持积极性,最终获得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直博生名额。
offer从来不是主动给他们,而是他们自身主动去追。
他们也曾成绩平庸,也曾沉默内敛,也曾不知所措,然而三个人一同砥砺前行,不必强求在同一条路上奔跑,而是惺惺相惜。在灰暗时刻,知道自己身边总有一点微光,给予彼此力量。
全力以赴终会有回报!少年,加油!内容来源:中国海洋大学责任编辑:陈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